|
飛利浦中國:再度轉型,攻進智慧醫療發表時間:2021-04-02 16:25 縱觀飛利浦的醫療布局,它正在慢慢脫下“硬件廠商”的單一標簽,成為了一家涉及心血管、腫瘤、母嬰、呼吸睡眠等病種,覆蓋院內診療到院外健康管理大生態圈的服務商。 ![]() 題圖來自“原創圖片” 兩個月前,受到中國本土家電企業的市場擠壓,飛利浦咬咬牙,30億美元將家電業務線出售,轉身將大部分目光投向了醫療健康產業。 起家之時,照明、消費電子、家庭電器和醫療設備組成了飛利浦的核心產品線。隨著照明、電子、醫療業務相繼獨立,飛利浦也開始越來越聚焦。 縱觀飛利浦的醫療布局,它正在慢慢脫下“硬件廠商”的單一標簽,成為了一家涉及心血管、腫瘤、母嬰、呼吸睡眠等病種,覆蓋院內診療到院外健康管理大生態圈的服務商。 恰好,“中國市場”亦是飛利浦重點布局所在。自2011年起,中國已經成為飛利浦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布局中的第二大市場。最早從醫療硬件切入的飛利浦,如今也在轉型為整體解決方案服務商。 從照明起家,到重倉醫療健康,飛利浦花了129年。如今的生態圈布局,離不開飛利浦這一百多年來數次業務瘦身、調整架構、戰略轉型及數十個投資合作等諸多次重要決策。 但進軍國內智慧醫療市場,飛利浦面臨著本土智慧醫院技術服務商、AI醫療科技創業公司、信息化廠商乃至BATJ科技巨頭的夾擊。多位行業人士表示,場景的偏移和拓展意味著新的市場,而這不論是飛利浦,還是“GPS”陣營另外兩位強勁對手(GE和西門子醫療),都是不小的挑戰。 先聚焦,后專攻進入21世紀之時,飛利浦還是一家集電視、影音、照明、醫療設備、健康消費、半導體等30多條產品線為一體的“龐然大物”。 2001年,柯茲雷接棒飛利浦全球CEO,現將30種非核心業務出售,留下五大細分領域(照明、消費電子、家庭小電器、半導體、醫療系統),開啟精簡之旅。 但繁雜的產品線給飛利浦同時帶來了難題。2013年,飛利浦業績滑至近十年來最低點,營收疲軟、醫療設備與燈具產品收入在歐洲的不佳表現使其陷入危機。 不過,在整體業務走低之際,飛利浦醫療保健業務的增長勢頭不降反增,當年,飛利浦總體銷售額增長7%,同期,飛利浦還宣布啟動“蒲公英工程”,全面建立飛利浦基礎醫療市場的覆蓋戰略。 為了扭轉危機,飛利浦開始“動刀”。2013年開年,飛利浦在一周內接連剝離兩項業務。第一把刀砍向了影音及配件業務,將其轉讓給日本船井。第二把刀則是將其2004年與東軟建立的合資公司“東軟飛利浦醫療系統”股份出售給東軟醫療,但同時,飛利浦將約100-150位CT系統及元器件工程師和支持性員工隊伍從合資企業轉移至其在沈陽新設立的開發中心,緊攥研發核心。 或許是看到了潛在前景,和瘦身與調整的初步成效。2014年9月,飛利浦再次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將集團醫療保健與照明拆分獨立運營,同時將消費和醫療保健部門合并,專注于健康科技領域。在那時候,該健康科技企業估值就已高達150億歐元。 拆分照明與醫療保健業務線,成為了飛利浦重要轉型節點,“新科技+醫療健康”開始被寫入其戰略布局中。 應該慶幸的是,在2015年交棒前,前任大中華區總裁的孔祥輝為飛利浦在中國化布局上已經鋪好了道路,穩住了飛利浦全球在中國的第二大市場地位。根據彼時報道,飛利浦每年會為中國市場做出獨立于總部的戰略規劃,這足以看出其對于中國化的決心。 2015年,從IBM“出走的”大中華區北方區總裁何國偉加入飛利浦,接下孔祥輝的位置,將飛利浦中國化及AI醫療的進程再一步推進。 接棒后,何國偉開始帶領飛利浦從產品到銷售策略集體轉型,2017年,飛利浦的產品線已經由單個產品轉變為以整體解決方案為主。截至目前,飛利浦已經研發出包括飛利浦星云三維影像數據中心9.0、星云探索平臺3.0、Pinnacle3多模態智慧型治療計劃系統、星影智能系統和超聲心動圖介入治療解決方案等在內的十余款解決方案。 再次轉型:互聯關護業務成為重心2019年1月,飛利浦迎來了新的戰略發展階段——再度調整業務架構,整合為四大事業群:健康生活、精準診療、影像介入治療、互聯關護。各個事業群中,飛利浦的產品深度嵌入,服務相互連通。 調整的關鍵舉動在于飛利浦將醫療信息化業務從互聯關護中移出,并將診斷和治療部門進一步細化,同時,也將睡眠和呼吸護理業務從個人健康板塊轉移到互聯關護旗下?;ヂ撽P護開始成為飛利浦打造從治療到健康管理服務鏈條的重要落腳點。 從收入占比來看,飛利浦依然以診斷與治療業務為收入的主體(其中包括影像介入治療及精準診療部分)。根據飛利浦公布的2019年年報,該部分收入達84.85億歐元,占總營收43.51%,尤其是增速達10%,高于總營業收入8%的增速。 這在一定程度上與飛利浦的業務基礎有關。自成立起,CT、X射線、超聲等影像及診斷硬件就是其核心產品重要組成部分,相比其他新興業務,診斷與治療業務市場積累更多、發展時間更久。 但更長遠的戰略規劃上,互聯關護是飛利浦健康科技布局中重要的一筆,也是飛利浦最新一次轉型中的核心部分。用飛利浦全球執行會委員、互聯關護事業群全球領導人Carla Kriwet的話說,互聯關護是那個能夠“無縫連接院內院外”的角色。這個核心角色包括院內關護、精準診斷、關護管理和家庭關護。 “在院內,飛利浦通過無線生物傳感器和監護設備,將關鍵影像數據打通,輔助各個醫護階段的臨床決策;在院外,我們希望通過健康管理平臺和更多院外慢病關護生態系統連接,覆蓋慢阻肺、睡眠、心血管、糖尿病、母嬰、腫瘤等多個病種?!彼缡菍ν夤_表示。 從院內走向院外,Carla Kriwet與何國偉口中都曾共同認定一道“難題”——數據聯通。是否能夠解決數據問題,影響著“互聯關護”布局的穩固性。 飛利浦更多地從投資收購角度解決這兩個問題。以“呼吸”這一細分為例,除了飛利浦自有家用及醫用無創呼吸機、呼吸機面罩、便攜式制氧機、霧化器、給藥等設備產品,OSAHS(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癥)患者的睡眠一體化解決方案及針對慢性阻塞性肺?。–OPD)患者的“肺管家”家庭護理解決方案等軟件服務方案,飛利浦善于利用資本和合作伙伴的優勢去彌補本身“服務運營”能力的短板。 例如在2017年,飛利浦從院外數據層面下手,收購了基于云技術的人口健康管理公司VitalHealth,完善了C端健康數據管理的布局。同年,飛利浦又領投了呼吸系統疾病健康管理服務商橙意家人,并與美年健康達成合作,融合其此前在呼吸硬件方面的產品,打通軟件、硬件及平臺服務。 在轉型節點的一次媒體溝通會上,Carla如是解釋飛利浦打造數據平臺的邏輯:從開發的原則上來說,飛利浦采用的是開放式界面,這樣意味著其開發的所有產品都能夠和第三方設備進行對接。在數據私密性方面,若涉及到醫療機構本身的數據,除了監管層面,會由醫院層面和當事人層面授權再進行后續的應用。 隨著國內老齡化程度加深、慢性病市場逐步擴容,無疑顯示出了更大的市場。截至2019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數量已經達到1.76億,占總人口12.6%。覆蓋院內到院外的全流程服務對于患者是巨大的需求缺口,對于服務商也是巨大的市場機會。 器械巨頭如何打開中國市場?積極投資、收購的諸多資本動作,實際上顯露出了飛利浦要打造醫療產業“生態圈”的野心。 但對于飛利浦來說,軟硬件產品是其原有業務線上的優勢,要鋪就其所提出的“圈”,飛利浦還缺了兩塊拼圖:診后市場和其他單病種技術產品的拓展。 縱觀國內市場,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的創業公司在“ABCD”技術(AI、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的推動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切入到醫療環節的各個領域:自動分診、智慧手術室、輔助診斷、手術導航、AI健康管理師等等。 在中國市場擁有超100年基礎的飛利浦也看到了平臺身份的優勢,選擇用外延式擴張來拿到這兩塊拼圖。近5年來,飛利浦廣泛攜手行業伙伴攻堅服務鏈條中缺失的??祁惤鉀Q方案。 據不完全統計,自2017年至今,飛利浦已經與10家中國本土企業達成合作,布局了包括健康管理、腫瘤、骨科、婦科在內的多個??凭€產品。 而這些合作與投資無一例外地恰好與飛利浦“心血管、腫瘤、母嬰關愛和睡眠呼吸”的病種規劃相契合。每一細分中,飛利浦都意圖“包攬”診療到家庭健康管理全流程服務。 飛利浦“盤子”鋪得極大?!皬尼t院到家中,從疾病預防、急救、診斷、治療、監護到家庭護理?!痹缭?013年,前飛利浦醫療保健事業部大中華區總裁張文明就曾經公開稱。 但是參與方眾多也使得飛利浦的智慧醫療布局有些許“被動”。在中國市場,要利用信息化手段、AI等高新技術賦能線下醫療機構,從而實現“智慧醫療”,并非僅僅是將產品研發、再推向市場這么簡單。 跨國企業“水土不服”似乎已不再是新鮮事。2015年左右,率先殺入中國AI醫療市場的IBM Watson就曾被推向臺前,備受矚目,但也曾在三年后陷入裁員、營收疲軟、產品準確率不達預期的危機。 從多位行業人士的觀點看來,飛利浦想要包攬從診療到家庭健康管理全流程,是一項巨大的挑戰。一位智慧醫療行業人士對億歐大健康分析,對于醫院來說,飛利浦的產品完成售賣后,所有權就屬于醫院,后續的服務也是由醫院提供?!案卑渍f,無論是院墻內還是院墻外,都是醫院為主體來提供服務。飛利浦想要‘借雞生蛋’,是不現實的事情?!?/p> 在國內,醫療服務的支付方以基礎醫保為主,這意味著新科技進入醫療機構時面臨極大的阻礙。不僅如此,公立醫療機構信息化系統龐大、繁雜,不同系統之間信息數據不互通、這極易將不少智慧醫療產品束之高閣。 “醫療本身是一塊巨大的市場,任何一個細分都能喂養出大公司,智慧醫療也是?!币晃会t療AI行業的從業者對億歐大健康表示,現在這一細分仍處于群雄逐鹿的現狀,誰都有機會。 但上述智慧醫療行業人士也提到,在院內智慧醫療場景中,幾乎每一個場景有已經人頭攢動,不論是飛利浦,還是GE、西門子醫療,要想顛覆現有格局很難?!叭绻酝脑O備都是在影像科銷售,企業又想要拓展到門診、手術室等其他科室,那么它所面臨的競爭對手,就不再僅限于同賽道的器械設備巨頭,而是智慧醫院技術服務商、AI醫療科技創業公司、本土信息化廠商,乃至BATJ等科技巨頭。 不過他也表示,跨國器械巨頭在國內擁有市場占有率優勢,短期可以憑借已有基礎、規模吃上紅利。“而以合作、投資收購等模式去切入院外健康管理,雖然能夠借力,但能否能夠做好后續的運營,以及利益分配,依然是需要其思考的問題?!?/p> |